现在的网页一般都很复杂,里面有各种图片、不同字体和颜色的文字、音频和视频、动态菜单等等。但在呈现到你眼前之前,浏览器从网络另一端的服务器上得到的只有一行行的代码。它要把那些杂乱的代码变成一副规整的画面,把页面中的各种元素准确地展示给你看,不能把它们的位置、颜色、大小、动态效果搞错;还要准确响应你做的各种操作,比如你向上滑了一下手指,它就要在屏幕上画一副新的画面,并且还要有动态效果。
虽然程序猿会用几种不同的技术(比如CSS、JavaScript、JSON)来共同控制你最终看到的画面,但最基本的就是HTML。可以说没有HTML,就没有网页,浏览器呈现页面的第一步,也是从解读HTML开始的。如果你对藏在屏幕后面的HTML感兴趣,请继续往下看。
HTML是个什么鬼?
HTML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蒂姆·伯纳斯-李在1980年前后发明的,他的初衷是为了让科学家们更方便地表达和分享知识。在HTML出现之前,人们在互联网上只能用电邮等技术传送普通的文本。现在大家经常说的H5,就是HTML第5版。
HTML是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缩写,它根据页面中不同内容的类型(比如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)定义了一组元素,这些元素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标签。页面中的内容就放在这些标签中,或者标签本身就是内容项。所以标签看起来就像括号一样,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。比如要在页面中显示一个按钮,对应的标签就是 。看到了吧,很简单,开始标签就是把一个英文单词放到一对尖括号里,结束标签只是在单词前加了一个反斜杠。有些元素只需要一个标签,比如表示换行的
,可以把结束标签省略掉,并把反斜杠 / 放到右尖括号 > 前面就可以了。
浏览器就是根据这些标签来决定该如何“呈现”页面中的“内容”的。比如下面这个最基本的HTML代码,它会在页面上显示一行文字:我是一个栗子...
页面标题 <body>我是一个栗子...